教育部明确:保证中职教育规模不降、资源不减
- 发布时间:2020-11-05
- 发布者: 教育部
- 来源: 教育部官网
- 阅读量: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340号(教育类12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职成提案〔2020〕48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教育结构的需要。近年来,教育部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优化学校建设布局,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指导各地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加强省级统筹,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州、盟)原则上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全国已建成中等职业学校1.07万所,在校生1577.4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均衡发展,各地中等职业院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实施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提升办学能力水平。
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支持各地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办学水平,在优化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持续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学校等优质资源覆盖1/2以上的在校生。近十年来,累计为国家输送近7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条件。
2015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财教〔2015〕448号),要求各地建立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投入水平。中央财政积极引导各地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按规定制定并落实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大大提升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
四、建立学生资助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中职院校面向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地区学校就读学生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其他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2019年国家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保障了各类群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五、开展专项督查督学,建立教学监测评估机制。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督查督学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需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2号),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2018年教育部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报告制度,建立起国家层面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报告的制度化平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教育部牵头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一是夯实基础,巩固好中职教育。
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在中职教育规模不降、资源不减的基础上,整合“空、小、散、弱”学校,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
二是加大投入,改进办学条件。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确保持续稳定投入。持续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和产教融合工程等,加大对薄弱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和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的针对性,通过参与扶贫,带动中职发展。
三是综合施策,着力持续发展。
扩大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统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式培养。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学、教法、教标建设,提高中职培养质量。引导各地深入开展校企共同育人实践,加强实习组织与管理,强化学籍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学生德育,持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9日